尼采曾说,要读懂他的书,首先需要一副好的牙,要学会咀嚼、反刍,要有耐心。
这话用在阅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上,也同样成立。
从根本上说,在经济学家们的经典著作中,《国富论》应当可以归为比较好读、比较有趣的那一类。
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克思的《资本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熊彼特的《经济增长理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相对于《国富论》,都有不同程度的阅读难度。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数学逐渐在经济学中深入运用,对于一些不具有相当程度数学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一些经济学著作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等,几乎可以说是读不懂的。
所以,只要是想认真阅读经济学著作的人,《国富论》肯定是读得下去、读得懂、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与趣味的书。
但同时不可否认,《国富论》也确实有其难读之处。据人们吐槽,国富论是难以卒读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富论》篇幅太大,英文本有一千多页,中文本有六七百页。除非是小说,否则这么厚的砖头专业书,很少有人能读完。
二是《国富论》写作年代比较久,《国富论》第一版成书于1776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经济现象和经济用语都有十分巨大的变化,一个21世纪的人有时很难理解18世纪的事,特别还是远在西欧的英国的事。
三是斯密的文风不够简明,正如他那个时代的诸多作家风格一样,斯密在《国富论》中多用长句、从句,搞懂一句话需要反复地看才能明白,同时他还对其时代的一些政策和数据在细节上几乎“喋喋不休”,很容易让人失去耐性与兴趣。
四是翻译作品做不到完美,在《国富论》的诸译本中,选译的就不必讨论了,全译的多数要么不准确,要么不精彩。比较迄今为止的多个译本后,译得最有味的应是郭大力、王亚南译本,但该译本又被人们反映用语不符合现时代习惯。所以对于译本,目前这只能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只能择优选择李、王译本。
实际上,除了普通读者,当代专家学者中卒读《国富论》的可能也不多,科斯的一句话可以为此提供佐证:“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方法还不如亚当斯密。当我们讨论有关公共政策的观点时,我们会发现被我们忽略的一些命题,亚当斯密已经论述得几近‘不证自明’。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或许,部分答案就在于我们没有读过《国富论》吧!”这样,《国富论》就成了人们谈论和呼吁最多,而读得最少的经典著作中的一本了。
那有什么方法读懂《国富论》呢?
首先,你要确定你需不需要读《国富论》。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想了解经济学常识,获得经济学思维,那么你读读那些科普作品就已足够,最多就是读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行,基本上没必要读《国富论》这样的古旧、专业大部头。
但是,如果你是经济学专业人士,或者对经济学感兴趣,想要深入研究一番,那么《国富论》就是一本必读书。虽然,当代的经济学著作已经继承了《国富论》的思想财富,但回到《国富论》原文,获得的启发和乐趣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代替不了的。
康德的哲学曾被誉为哲学的“蓄水池”,此前的思想流入其中,其后的思想又从中流出。比起康德的中间人角色,斯密的思想对经济学影响更甚,在斯密以前,有的只是一些前驱性人物的思想,到斯密这里,经济学才真正开始产生,斯密是“经济学之父”,斯密的思想是经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对于经济学专业人士和经济学爱好者,不读《国富论》是难以想象的。
最重要的是,你要很有耐心。不要怕篇幅大,《国富论》不是快餐文章,不是小品文,是古典风格的经典著作,要做好打持久战的阅读准备。要回到当时的情境去理解。要学会咀嚼斯密的文字,慢慢咀嚼,你将发现斯密的文字其实是很美的,里面还有幽默,有激情,很让人享受。最好还要能直接读懂英文原文,直接感受原文之美。
总之一句话,读《国富论》要有耐心,不可用读当前快餐文的方式对待,这样你将会有很大的收获。时间宝贵,一旦决定了要阅读,就不要再迟疑,用一个好的译本,好好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