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这部《含泪活着》纪录片,含着泪看完。最大感慨,生活真的好难啊!但苦尽甘来一切值得!2020年尤其值得看一看。
丁尚彪去日本打黑工的时代背景
时值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地上,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掀起了一股风潮:去国外打工。当时中国与日本两个国的发展差距比较大,当然工资差距也大。丁尚彪去日本有两个打算:一个是读点书,争取回国后有更好的发展;一个是赚点钱,给家庭一条出路。他第一梦想很快就破灭了。但他发现在日本工作一天赚的钱相当于上海一个月所赚。他决定留下来打黑工了。
这个很好理解,早期有点门路的人,也有很多人偷渡出去打黑工。我认识的一个长辈朋友,他十七八岁时从深圳直接游泳偷渡到香港打黑工,从事室外高空洗刷玻璃窗的工作,工资日结,可以日赚700港币,半年就可以赚到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拿着这笔钱回到广州开了饭店,批发超市,并致富起来。
所以丁尚彪在日本打黑工有时代的原因,他本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错过学习的黄金时期,日本留学失败再回到上海,原来的单位也难以进入了,能从事的工作都是底层的工作,都是做苦力,不如换一个地方做工资高的苦力。同时在他心中已经种下一个深刻的信念,就是自己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一定要把自己的女儿培养出来,赚钱供女儿留学。
丁尚彪与女儿
贫苦的家庭,一般都具有这种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朴素信念
丁尚彪女儿丁琳,读小学时,父母就已经确定一定要努力赚钱供女儿留学。父母这种常人不能付出的极大牺牲,竭尽全力的付出,是无比感人的。但15年一家三口的分离,在女儿的成长中除了缺失父亲的陪伴,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丁琳是懂事争气的,没有被这种压力打倒,在学业上一一按着父母的期望实现了她做医生的梦想。所以丁尚彪的这种牺牲是值得的,他也是幸运的。
但孩子是有差异的,不一定父母期待高付出大,孩子一定会成才了。前几年上海浦东机场一留学生刺母亲九刀致死,北大学生谢宇刺母,去德国留学生与父母断绝联系15年,这些事例也说明了,父母单纯的期待愿望,无私奉献不一定就会收获一个成才的好孩子。
现在的时代,为了多挣些钱,一家牺牲15年在一起的时光,我本人认为是不可取的。现在中国的发展对比以前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水平。这个故事中,全家在押着一个赌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不能如愿呢,她就是很平凡,不一定可以考上复旦附中,不一定可以考上纽约州立大学,他可能拼尽全力也只是读个大专的学校呢,父母、孩子是不是都要奔溃了?!
前两天的新闻平顶山的一考生高考考场上失控,撕毁他人的答题卡,或者值得我们反思,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着父母期待的方向成才的。丁琳的成功不可以复制,但欣赏父母的这种隐忍,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忍耐力。
所以我们现在不提倡这高压的期待,我们应该在成就父母自己的同时帮助引导孩子成长。
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父母为培养孩子成才的无私奉献,有一个更加可贵的地方就是丁尚彪夫妇对爱的坚守!
相识于特殊时期,结婚于特殊时期,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但是15年漫漫长的时间,分居两地,有多少夫妻可以做得到?恐怕分开2年很多夫妻已经出问题了,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受得住的考验。放眼现代的婚姻,日益攀升的离婚率,不说分居两地,每日朝见晚见,也未必可以守住婚姻的忠诚。
前两天中山大学教授王晓玮直播出现的翻车事件,编号有1至10号,随便切换主角随便献上殷勤。这个社还会出现这种分开15年,从不见面还可以坚守的爱情吗?很难很难了。
丁尚彪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12点下班,每天大三份工。利用上班路上的时间看书,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他从来未停止过学习。不会日语学日语,前几年做的是从事洗碗的工作。后来考了好几个职业资格证,当上了车间技术工人,这是能力提升的表现。
后来随女儿去美国定居,又开始学英语,尝试能不能在美国适应下来,他又做到了,还被评上了纽约宾馆的“洗碗状元”,世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即使是又脏又累的工作,也是认认真真地做。我想这种吃苦耐劳,对充满虔诚的生活态度,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这个故事是令人欣慰的,即使含泪,也要活下去,苦尽甘来,一家人成就了彼此。
《含泪活着》这部纪录片,因为真实,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日本人看完后都痛哭流泪,在自杀率居高不下的日本,丁尚彪的故事引发的日本人的最大感触。
2020年挺难的,疫情、国际形势紧张、失业、每天那些令人悲观的新闻,生活从来都是不易呀,看看《含泪活着》能看到坚持奋斗让艰难的生活有了起色,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