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催泪向动画,有人会想到半人半妖和人类相爱题材的动漫《萤火之森》,有人会想到相互救赎但终究没能在一起的《四月是你的谎言》,但更多人想到的戳爆泪点的神作,必然是《未闻花名》了。
《未闻花名》全名为《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一听这个名字,就有一种文艺但是莫名悲伤的气氛扑面而来。
(资料图)
故事是这样的:认为自己儿时意外害死喜欢女孩面码的仁太,生活越来越孤僻,终日在家混日子。
而某一天,已经死去的面码却突然出现在仁太的家里,并请求他完成自己的心愿,这样自己才能离开人间。
这个心愿与儿时经常一起玩耍的“六人帮”有关,但此时的六个人已经因为各种原因不再来往了。
以此为契机,为了实现面码愿望,分散在各处的大家又再次地聚集在一起。
其中有有点被小太妹熏染的安城鸣子、进入重点高中的松雪集与鹤见知利子、放弃读高中而展开旅行的久川铁道。
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几人也渐渐说出了自己的心结,而这些心结都和面码的死有关。
最后面码的灵魂在所有人面前慢慢消失,众人哭得不成人样。
单听故事,可能催泪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强。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题材已经是老套得不能更老套了,不就是一个找出真相,送走亡魂的故事吗?
一点都不值得拿来当作催泪番地榜首。
但是这部动画就是厉害在用一个并不新奇的故事,戳爆了所有人的泪点。
动画之所以能这么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它对细节扣的非常细。
在动画下的评论区,总能看见说“从头哭到尾”的评论。
而这些人的泪点都在于动画中那些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人际关系、生活压力等等。
不管是面码和仁太走进面码的家里,发现面码的妈妈自从女儿去世之后就一直精神恍惚。
不管儿子,甚至导致了儿子的生活压力巨大;还是面码在所有人都不相信仁太真的能看见她的灵魂时,在本子上一笔一划歪歪扭扭写下的留言。
这些细节的点,才是真正的泪点,才真正让漫迷在看动画之前备好一大包纸巾预备。
而就像其他很多神作一样,《未闻花名》的插曲也是一绝。
动画中有的画面如果没有音乐,可能还不至于让人流眼泪,但只要插曲一进,瞬间就让泪腺受到了非一般的刺激。
动画的结尾就是如此,面码和众人玩最后的“捉迷藏游戏”,她在五位小伙伴面前慢慢消失,而插曲这个时候起到了强大的催泪弹效果。
不需要质疑的是,一部动漫的成功,绝对脱离不开一个精美的画风和“活”起来的人物们。
而《未闻花名》在这两点上都做到了。
画风清新唯美,适合小女生观看。
虽然是2011年的动漫了,有点上了年纪,但在现在翻看起来仍然不觉得画风老套,反而会觉得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那个味道。
人物的画法也是非常流畅的,没有崩坏过,女主面码更是被漫迷称作“小天使”。
一身白色连衣裙,至今还是许多人的头像首选。
更重要的是编剧对故事中人物的创造,从小就傻乎乎的“胖墩”、穿上女装的高等生、越来越社会的小太妹、其实很有嫉妒心的乖乖女等等。
这些人都不是完全的好人,也不是完全的坏人,才更加真实,更像我们的身边人。
同时他们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把主线下的说有支线连接在了一起。
什么是“催泪”?
小酒认为其实强行让主人公发生什么坏事不叫“催泪”。
让看的人从第一秒就知道结局必然是坏的才叫“催泪”。
《未闻花名》就是这样。
不管是在哪个年头,所谓人鬼情未了的故事从来都不可能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面码虽然温柔可爱,但是本质还是一个已经死去的少女鬼,和仁太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在一起。
所谓“现在有多甜,以后有多苦”,这条定律完全适用在这部动漫里。
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成长,经历过和朋友渐行渐远的过程。
《未闻花名》就容易让看的人想到自己那一个说好要一起长大,结果中途就分手的好朋友。
或者是想起某一个因为自己“死鸭子嘴硬”,然后就此错过的心上人。
面码的死究竟是谁造成的?
是赌气害羞说“不喜欢”的仁太,还是问问题的鸣子?
是怂恿问问题的松雪集,还是看到落水现场却不敢去救的久川?
都不是。
就是因为面码的死是无法找到罪魁祸首的。
我们会对面码的死感到更加惋惜。
面码作为一个年幼时期因为玩伴之间的玩笑而不小心落水去世的女孩。
终于有机会回到人间,却没有怨恨和讨厌他们,而是希望让这六个人不留遗憾,重新建立他们珍贵的友谊。
这是不是会暗示观看的每一个人,珍惜自己身边真心对你的好朋友呢?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个人经历不同,自然能被动画作品触动到的情感点也不同。
所以一部别人觉得感人的“催泪点”可能并不适用于你。
相信所有人都会向往美好的事物,而《未闻花名》就是典型的“把美好的东西摧毁掉给你看”。
作为一部已经被捧上所谓“神坛”的催泪向动画,《未闻花名》受到了很多人自发的安利。
虽然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但也不得不承认“人红是非多”的道理。
这部动画和其他神剧一样,在得到很高口碑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同层面的吐槽。
有说人物设定过于刻意地和面码之死挂钩的,也有说剧情进展过于突然的。
总之每一个人的观感不同,这部动画本身也不可能真的戳到所有观众的泪点。
从客观上来说,《未闻花名》的确是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