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关子,今天要推荐的电影是《深海》。
这是一部让观众等待了7年的动画作品:2015年,导演田晓鹏的一部《大圣归来》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并让另一位导演饺子重燃做动画电影的信心,潜心打磨出另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在走红之后,田晓鹏没有选择续写《大圣归来》这条更轻松的路。他选择从零开始,书写一位小女孩坠入深海的故事,“在安全区里是最不安全的事,冒险让人生变得有趣,未知感是有意思的”。
不到三天票房破亿、豆瓣7.5分,《深海》迎来了两极化的评价。在不喜欢的观众眼里,它明显不是一部喜庆轻松的合家欢电影,理由包括:前半部分的情节过于冗长与混乱,人物形象有些扁平,夺目的画面似有炫技,传达的主题也不太适合小朋友观看,甚至连绿色的疙瘩汤都看着反胃,“晦气”。
但这正是它的难得之处——在春节档的电影宴席里,《深海》注定不会是酸甜轻快的开胃菜,也不会是热辣红火的主菜。它是一只包着硬币的饺子,初尝时或许会有硌牙的意外和不适,但最后才会发现个中秘辛。
(剧透预警)
《深海》不是“宫崎骏”
《深海》的镜头,聚焦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身上。
在重组家庭中长大的参宿,从小被家人忽略、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形成了孤独且抑郁的性格。一次航海旅行让她误入奇幻瑰丽的深海,跟随倏忽不定的海精灵一路漂流,也见到了传说中的深海大饭店。
先说奇观:像梵高的名作《星月夜》一样,出现在参宿和观众面前的,是一幅水波流转、缓缓流淌的瑰丽光景。此时的大海就像一个被打翻的颜料缸,给人带来极致的视觉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首次有团队运用粒子水墨技术将中国水墨画“三维化”,用单帧多达数亿的粒子堆积起流动的水墨画面,这才打造出了具有东方美学的飘逸意境。
《深海》的画面和剧情设定,让不少观众感受到对经典作品的致敬:少女参宿经历的奇妙历程,让人联想到了《千与千寻》《星月夜》,深海大饭店这一可移动建筑让人想起了《哈尔的移动城堡》……
但《深海》并不是任何其他作品,它是它自己。
正如导演在映后交流中所说,片中无处不在的色彩和画面,都是用于服务故事与剧情的——所谓的深海奇观,是参宿在坠入海洋后产生的一个梦境,她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灰暗,为自己打造的栖息地就有多绚烂。
而参宿对这个梦境的编织与想象,依托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以及偶然看到的绘本《深海大饭店的传说》。从这一角度出发再回溯全片,一些看似不寻常的设定,也就成了让人豁然开朗的伏笔:
深海世界中出现的海獭老金、阿花、糖豆儿,一一对应着现实生活中的爸爸、后妈和弟弟;在刚刚进入海底世界时,一群毫无缘由地指责她“晦气”的员工,也映照着不喜欢她的大人;深海大饭店的老板,是跳下海救她的小丑南河。
在参宿的梦境中,深海大饭店变成了一艘“深海号”潜艇,灵感来源于她现实生活中乘坐的游轮;深海大饭店的内部结构并不明晰,是因为参宿只在绘本上看过它的局部画面;而饭店内吵吵嚷嚷的上菜环节,反而也是能让小孩看得入神的儿童向剧情。
而深海世界的冗杂与混沌感,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参宿内心的多变心绪:
眨巴着眼睛的黑色海精灵,象征着参宿挥之不去的执念与心结,先是日思夜想不得见的母亲,后来变成了跳下海救她的南河;
而由红色卫衣幻化而成的“丧气鬼”,不仅象征着她时而恐惧、时而低落的情绪,也意味着她为了保护自我,向外界筑起的一道心墙。参宿与“丧气鬼”之间的纠缠,既可以理解为她与自身执念和情绪的抗争,也可以理解为她在海平线上的濒死求生。
至少在视觉表达上,《深海》的画面与剧情形成了巧妙的表里互文,这是它值得被喜欢的一大原因,“这是‘我’送给自己的梦,有人把它实现了”。
后1/3的成人童话
如果带着看合家欢的期待走进电影院,你可能会对《深海》感到失望,但它依旧能用另一种方式颠覆你的期待:
作为今年入围柏林电影节的中国动画长片,组委会在介绍时不仅仅提及了它前所未有的视觉特效,“其极具野心的叙事也让我们感到震撼”。
导演田晓鹏喜欢观星,而《深海》主人公的名字,源于距离地球640光年的参宿四,它是一颗极不稳定的恒星,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参宿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了抑郁症,但爸爸却认为没必要治疗,“多笑笑就行了”,没有人真正关注过这个小女孩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团队使用了大量的细节,去营造出一种足以让观众代入自身的真实感——参宿浓重的黑眼圈,是长期失眠、有心事所致;她平时走路驼背、脚尖向内,都源于内心极度的不自信,而她在努力讨好大人时上扬的也只有嘴角,眼里没有一丝笑意。
片中虽然关注的是抑郁症群体,却能够覆盖足够多的人群面——“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事实上,如果你也曾经有过不被外界接受的经历,有过试图讨好别人的片刻,有过独自走过漫漫长夜的孤寂,那就可以从中产生共鸣。
导演田晓鹏在创作时也有过感到孤独、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刻,“(觉得)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样的?”深海世界的设定,便为观众剖析了一个人的心绪变化——反复出现的海精灵和“丧气鬼”,便是涌上心头的执念和无法控制的情绪。
某种程度上,南河与参宿也是一体两面:在现实生活中跳入大海救起参宿的南河,恰恰是戴着小丑面具伪装自己的“成年版参宿”。而他说出的“希望你今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也并不是一句带有说教意味的空洞口号,而是不想笑就可以不笑的真诚祝福。
这未尝不是一次自我凝视和喊话——在参宿选择含泪告别妈妈的呼唤、往海底深处游去的一瞬间,在参宿拼尽全力撕开幕布、试图冲破重重阻隔的那一刻,或许坐在银幕前的各位观众,都能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矛盾与挣扎。它的确是一部写给成人的童话。
但影片更具意义的地方,或许在《深海》之外——导演田晓鹏提到,一个人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治愈,影片的关键,也不在于参宿最终苏醒的大团圆结局。
“南河给了参宿一个‘微亮的瞬间’,让参宿坚硬的盔甲打开了一个小缝隙,尝试用新的角度去走入这个世界。往后参宿到底有没有走出来,都有可能,她可能回去,也可能成长为南河。”
至少《深海》用一部动画的篇幅,让我们理解了这些人内心深处的一面。在热闹的春节档,这也许不是一部小孩能“看懂”的电影,但那些带着小朋友走进电影院的家长,如果能在和深海饭店的路人一样脱口而出“晦气”之余,有那么一秒钟被真正触动到,那么它也就有了额外的意义——
《深海》并不具备观众所期待的喜庆与治愈,但它一定是能在假期结束后仍持续发酵的作品:或许比起被治愈,人们更需要的是被理解。
心之所往,比海更深
《深海》的另一大突破在于,它不再背靠中国受众广泛的传统神话IP,而是从头到尾地抹去重来,全新原创了一个完整的独立故事:
从中国第一部水墨短片《小蝌蚪找妈妈》,到中国第一部3D水墨动画《深海》,尽管过程磕磕绊绊、结局并不完美,但在画面与立意上,它仍旧完成了超越半个世纪的传承与创新。
对于正在冉冉升起的国产动画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激励人心的示范。正如田晓鹏导演所说:“我们这一代动画人是承上启下的时候,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垫脚石——年轻一代更有想象力,也更有才华,他们需要鼓励,不能让才华被埋没。”
不仅仅是《深海》,我们可以罗列出一长串这样的国产动画——在《大圣归来》之后,一部部将科技特效与叙事情节、甚至是中国文化融合得恰到好处的作品陆续出现: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到2021年末横空出世、惊艳观众的《雄狮少年》,再到2022年爆红出圈、豆瓣9.5分的《中国奇谭》,中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80后、90后动画创作者。
不仅仅是导演,观众熟知的“国产动画厂牌”也形成了稳定发展的规模和体系——上美厂自不必说,一出手就是《中国奇谭》这样的口碑之作;追光动画则开启了“东方朋克”味十足的新神话、新传说系列,深受年轻受众的喜爱;彩条屋则瞄准合家欢市场,力求打造中国神话宇宙......
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国漫崛起主题论坛上,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于洲也提及了国产动画日渐扩大的影响力:“《白蛇:缘起》在日本观众当年最喜爱的动画电影投票中排名第二,这是一个很值得骄傲的数据,很多海外的观众正在被中国的故事吸引,主动去了解背后的文化。”
属于我们自己的“迪士尼”“皮克斯”和“吉卜力”正在成形。而观众对国产动画的鼓励,不妨就从这部《深海》开始。
参考资料:《深海》幕后纪录片图源:《深海》官方微博
—————————————————
统筹:詹智彦 席郁兰
作者:恺哥
设计:谢嘉颖
题图摄影:林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