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春节期间大概是电影电视剧等等话题最获得关注度的时期之一了。
我也在最近莫名捡起了之前看过一点就没接着看下去的一部漫画——《R15+又怎样?》,简单地说这就是一部以推荐电影为引子展开的恋爱漫画,这儿就不过多剧透了。
【资料图】
“电影”在假期更容易让我们讨论,有一个原因便是它实在是要完全占用一部分时间的——《铃芽之旅》在国内定档到非假期时间就已经足够让很多人悲痛了。
不过想必当我们谈起电影时,另一个很大的在近些年会被反复提到的方向便是“电影解说”了,在《R15+又怎样》这部漫画里头我们也看到了这样“完整的电影”与“短视频中的电影”的对立,似乎有更多的人是从后者来认识一部电影的。
电影宅薄纱引流狗!(x)
而我个人也在这时意识到了一个事情:
当我阅读到这部漫画中的电影推荐文本时,我会想去看这部电影;
当我看完一段讲解电影/漫画/小说的短视频时,我会觉得自己已经看过这部电影/漫画/小说了。
为啥呢?
我们可以用很宽泛的“碎片化阅读”云云来解释“电影解说”类视频的兴起,但是这么说显然无法解释其与电影推荐之间感受上的差异。
毕竟如果说起电影解说这个东西本身的话,在电影的早期发展阶段就有过“电影解说员”这种在放电影前与中进行解说的职业存在,但这也不会让人觉得你听过解说员的解说就看过这部电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这不是一个“碎片化阅读”可以解释的。
日本电影中曾经存在过的“活动弁士”,由他们来讲解电影
就我个人而言,简单地说,对于《R15+又怎样?》里头短短数十或者几百字的电影推荐而言,它是让我们去有兴趣“看”这个推荐的对象的;
而对于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电影解说短视频来说,我们更多地是去通过这些视频看它所描述的对象本身。
这或许就是让我们对介绍的对象产生不同观感的原因之一了。
《R15+又怎样?》中的电影推荐部分
实际上电影或者说长篇故事这个在现在看起来很冗长的消费形式已经有很多将其缩短的解读方式了。
除了电影解说之外,我们也能看到比如“XX作品原作是怎么完结的”“X分钟的XX超燃片段”等等可能在我们熟悉的ACG领域出现的更多的视频存在。
在互联网中我们这些用户高涨的内容获取欲望与现实生活的重压这样的对立之下,这样的对于长篇故事原作的剪裁、拼接、融合与再创作也是会随着互联网平台的越发多元而诞生的。
这些解读视频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且尤其在“X分钟看电影”这一类型上容易看到将电影的角色抽象成脸谱化的名字这样的行为存在,这可以说是电影解说与电影推荐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差别了。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二,他没有女朋友
对于电影推荐而言,我们可能更像是在看一道将一整篇文章精简后挖空的完形填空题,这总会让我们有了解这篇文章是啥的欲望;
而对于电影解说来说,我们可能更像是在看一本说明书,同样的时长之下说明书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信息总是比完形填空题带来的更多的。
既然获取的信息更多了,那我们或许也会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过这部作品了!”
但是看过电影解说就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看过这部作品”的自豪感了吗?
恐怕还真是。
最近二次元婆罗门这个词又通过种种方式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成为所谓“婆罗门”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阅片无数
但是有时间阅片无数的人并不多,这样的解说视频便让阅片无数的门槛更低了一点,而推荐类内容则没法给予这一体验。
但这样的所谓“阅片无数”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二次元与婆罗门(正面词义)的关系可能更多地有一点像电影中“影迷”(moviegoer)和“迷影”(cinéphile)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影迷、迷影还是二次元、婆罗门都对于所观看的内容充满了兴趣,而婆罗门与迷影们则更多地会因为更深度的热爱去将这样的内容推广成为文化,进而对内容本身造成影响。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英译恰为“Pompo: The Cinéphile”,但这部作品中的迷影或许不止一人……
这种这种推广所需要的绝对不是简单的“电影解说”或者“电影推荐”能够给予的。
想要写出点啥归根到底还是得实打实地看过。
但说到底,一味地肯定或者批判这两者其中之一都没啥意思。
毕竟如果没有电影解说和其他大数据推给我的东西,我或许连那部电影的名字都不会认得;
而如果没有电影推荐所带来的填空题般的引诱,我也不一定会只凭借一部电影的第一印象而对之感兴趣。
在这些内容的背后,那位解说者或是推荐人都在将其个人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并给剪裁、拼接后的作品烙上自己的印记。
而受这些内容影响的我们也自然地将他们的印记联系到了这部作品之上。
对于我个人而言,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电影”,我还是会去花上一点时间把这些长篇故事看完的,毕竟现在我还算有时间嘛。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R15+又怎样?》中那位从短视频了解电影而对电影本身兴趣寥寥的人完整地体验完整部电影之后,漫画用巧妙的焦点让我们意识到了这意味着什么:
看完一部好作品之后,眼里是有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