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漫 >

电影《深海》:好梦宜造不宜解-全球实时

时间:2023-02-17 10:44:21       来源:梁西军

电影《深海》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在“造梦”这一本质属性上的可能性。


【资料图】

但另一方面,它的不足之处,则出于叙事上的无力造成节奏上的不适,以及电影在“解梦”环节太想自圆其说,以致于压缩了属于观众的阐释空间。

《深海》官方海报丨

01.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

电影《深海》从第一个画面开始,就以一种阴郁、冷峻的气氛,和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合家欢式动画电影划清了界限。

参宿和家人的格格不入,以及对于从小离开自己的母亲的困惑和思念,成为了从一开始就悬置在观众头顶的巨大谜团。

《深海》官方剧照丨

而在参宿失足坠海后,和巨大的鸭子泳圈一起在清朗的海面醒来,画风突然变得清新可爱。

更不用说在这之后在观众眼前展开的一幅又一幅极具想象力的奇幻场景,当粒子水墨特效勾勒出了绚烂的深海神兽,当一座相当有港式大排档风格的深海大酒楼在海底拔地而起,当一团形象诡谲但又迷之可爱的“海精灵”成为参宿的精神向导。

仿佛一瞬间,之前的阴郁被一扫而空,观众开始期待一场宫崎骏式的奇幻旅程。

《深海》官方剧照丨

这是国产动画电影的一次伟大的觉醒,它带着强大的自觉意识,探索着动画电影内在的艺术表达力。

比例夸张的人物造型、天马行空的场景设计,以及如梦如幻的视觉表达,是动画区别于真人实拍电影的一种强大的原生力量。

都说电影是一门造梦的艺术,那么在《深海》这部电影中,所谓“造梦”,也成为了文字意义上的注脚。因为所有让人如痴如醉的幻想世界,不过是女主角参宿在弥留之际的梦境碎片。

《深海》官方剧照丨

因此,这部电影在某种意义上的确在追求为观众复刻梦境的既视感,包括那种逻辑上的跳跃和情感上的断裂,像是一个个被串起的碎片。

尽管带着“这是一场梦”的后知后觉回溯整部电影,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碎片化,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在观影过程中,曾一度感觉剧情不断朝着失控的边缘发展。尽管画面再怎么华美,也让人总是忍不住出戏。

因为观众毕竟不是真的在做梦,没有那种一觉醒来回忆梦境时,才发现它是如此不合理的恍然大悟,相反,我们很可能是在当下就因剧情的脱节而感到如鲠在喉,尽管很快又会陷入下一个梦幻的场景之中。

02.

好梦宜造不宜解

归根结底,真正让《深海》失去了魅力的,不是它的“造梦”环节,而恰恰是它的“解梦”时刻。

那个在电影一开始被悬置的谜团,随着电影中不断穿插着的回忆镜头,和南河在暴风雨的海面上挣扎着的片段,不断地提示着我们真相绝对不止于此。那个被参宿召唤而来的“丧气鬼”,也显然是某种心理意象。

《深海》官方剧照丨

在我看来,电影在前期留下的暗示和铺垫已经足够让我们猜想事实的真相。在这个时候,往往一个四两拨千斤式的小小缝隙,就足以让积蓄起的情感溃堤崩塌。

就像同样是春节档的《流浪地球》中,从“550W”到“MOSS”的一个小小翻转,就为整部电影一下赋予了另一重深度,让人一瞬间不寒而栗。

更不用说同样集合了漂流题材和象征意味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了,对于作品背后真相的多重解读,成为了让影迷最津津乐道的事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官方剧照丨

但是《深海》太过执着于给出一个滴水不漏的答案,将前面的所有梦境碎片,都和现实的元素严丝合缝的对到一起。

尽管这样确实可以体现出创作者在剧情设计上的某种“完美”,但它同样也极大的压缩了电影意义的阐释空间。

观众从“主动阐释者”的角色变成了官方答案的“被动获得者”,那么留下的就只有“接受”和“不接受”两种选择了。

官方给出的“参考答案”丨

另一方面,官方给出的答案也并没有那么滴水不漏,反而是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落入某种刻板印象的窠臼。

对于“抑郁症孩子”的太过世俗的理解,和某种“悲惨身世大礼包”式的蒙太奇剪辑,让一个活生生的——尽管像谜一样的——参宿,变成了某种滥俗的童话式的洋娃娃,观众反而更难与其共情。

而南河作为一个救赎者的形象,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实现了对参宿的拯救?背负上了另一个生命的重量,真的是解决“抑郁症”的好手段吗?

所有这些看似有点“鸡蛋里面挑骨头”式的质询,事实上都来自于双方对于阐释权的争夺。

《深海》官方剧照丨

事实上,电影确实通过某些提示,让我们看到了参宿身上的变化。比如南河如何从开头的反派形象,变成了她的伙伴,而“寻找妈妈”的执念如何变成了“拯救南河”的决绝。

但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河笔下的家乡里,麦田尽头的那座灯塔。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真的是那个“妈妈”或者“南河”,我们只是需要远方的那座灯塔和微光罢了。

就像我们也并不真的需要一个关于故事的答案,我们要的只是看见自己的一个机会罢了。

《深海》官方剧照丨

关键词: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