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漫 >

姜子牙背后的封神宇宙,对中国电影的展望

时间:2023-02-20 19:45:58       来源:雨畔科技

以前吧,提到国漫,我老想到中国足球。这次姜子牙上映之前,机构预测30亿票房。有投资人问我怎么看。额,打个对折吧。以我对足球的信心,专家的话只能信一半。


(资料图片)

说实话,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让我对国漫有了期待。这姜子牙的票房是差点,倒把我惊艳到了。不管是开头的二维动画,细节到位的三维特效,都是诚意满满。而姜子牙更是表达一个深沉的、裂变时代的话题,“为了救众生,是否就要牺牲个人”。

打个比方,你开的大卡车失控了,正前方是N个人,对面车道只有1个。你会怎么选择。50到80几代人估计会直接打方向盘,80以后则会把头伸出窗外,大喊“闪开、闪开”。

80后是割裂的一代,毕竟他们父辈教育免费、工作分配、房子不贵,到他们,这些都没有了,有的是房贷、信用卡账单。80后从小学着顾全大局,等人到中年,发现路是可以绕着房子走的。这也就导致80后对个人权利的认识比较迷茫。

承载卡车的路是社会契约,每个人一出生自动被赋予了,明确了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简单举个例子,生孩子是权利,养孩子是义务,体罚小孩就是在侵权。卡车往前,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契约不好,会在十字路口选择离开。那些对各国契约都不满意的,就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者。

时代在变,契约的条款也在变。以前,是房子是绕着路,现在,路绕着房子。

姜子牙这部电影,不是为了批判。随意批判的人,只是自以为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所以表面上看是电影格调高了,实际上是时代进步,我们的。电影只是一门生意,观众的视野决定了它的格局。

有人认为好好的拍合家欢也不错。老实说,儿童动漫电影没有市场,《熊出没》这类只能忽悠中国小孩子的零花钱。国际动画大片,家庭风是主流。我们邻国国外就老拍一些少年热血的,结果别说走向全球,我们都丑拒。

姜子牙思想风格上的变化,也是在为未来打开外国市场做铺垫。说白了,一切向钱看。复联四国外票房60亿,全球票房接近200亿。想象一下,如果去年哪吒境外的票房也能这样,就是150亿,相当于好几亿双鞋的产值。

想要进军国际市场,卖身葬父、甄嬛那一套行不通,老外吐哇吐哇也习惯不了;红海行动、战狼2国内火得不行,海外直接趴下了。

从哪吒魔童降世之后,彩条屋从《姜子牙》开始打造封神宇宙系列,这是模仿漫威宇宙,走出去的效果又如何呢。

简单说一下漫威。漫威是迪士尼旗下几大品牌之一。迪士尼是当之无愧的大佬,独霸 2023年全球票房的30%。我们是看着迪士尼的电影长大的:童话系列,它有《冰雪奇缘》《狮子王》《白雪公主》;星战系列、玩具、海底总动员系列、《冰河世纪》系列,相信也都不陌生。

这几年迪士尼旗下最成功的是漫威的复仇者系列。复联就是吸金机器。但在卖身迪士尼之前,漫威相当落魄。漫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以前,靠漫画起家,1963年就有了复联,混到90年代反而破产了,复联英雄一个个被卖掉。等到重组成功,穷得只剩下少量版权。05年,为了拍钢铁侠,还把美队、雷神给抵押了出去。等到09年卖给迪士尼爸爸,总算告别金碗要饭。然后又花了十几年把失落的孩子买回来。至今蜘蛛侠、绿巨人半个身子还被索尼、环球捏着。

回过来看,漫威卖得很亏,40亿美元,才一个复联四票房。但如果没有迪士尼,漫威想要拍复仇者,没准得等到2050年,国外队长变国外老人。说到底,电影是烧钱的机器。

漫威宇宙打遍全球,特效不是最主要的。毕竟上海堡垒,特效也还可以。国外电影的内核是普世的价值观,提倡自我价值、个人英雄主义。

漫威宇宙的分子是个人英雄,通过子系列树立鲜明的角色,延伸出丰富的世界观,与各类观众形成共鸣。等到这些分子合成复联,观影群体就成了一个集合。所以复联系列的票房,是单个英雄的好多倍。

封神宇宙的内核还处于摸索阶段,哪吒也就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跟蜘蛛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比,就有点中二了。姜子牙在思考“牺牲一个小女孩保护大众,是否合适”,就有点对西方胃口。

老外也面临N个人和1个人的选择。电影里遇到要牺牲的情节,一般都是靠英雄人物主动。那些把别人推出去的,后面要么喂了蟒蛇、要么掉太空了。咱的话,没准搞个投票。比如谁去补天呢,猪八戒和唐僧都认为,“猴头是补天专业户”。这套忠君、父慈子孝老掉牙的,走不出去。

其实也有可以借鉴的。比如迪士尼塑造的花木兰,被老外包装成了英雄电影,当然,也少不了爱情戏。没有了“寒光照铁衣”传神,却更贴合多数影迷。真人电影为了应对女拳师,动画版的将军再跟木兰的是恋人就不合适了,所以甄子丹将军只负责传授,木兰则被安排了同职级的恋人。

文化输出,从来不会是原汁原味。要让别人买票,得有共情才行。比如国外拍《厕所英雄》,我们不买账,但摔跤的爸爸却捞了一大票。国外向世界打造的国外梦,跟现实又差多少呢?我有朋友上的纽约大学,为了省点,在布鲁克林租的房子。直到有一天,他亲眼看到有人被工具击了。然后换了个地追求国外梦。

我们向世界输出中国梦,也会是这样的套路。封神故事的基础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具体的故事线、人设又完全不同,炮烙、挖眼那些血腥画面更是都省去了。好吧,为了向全球观众,我们做了原创。

想要打造漫威宇宙那样的系列,封神宇宙还有很长路要走。复联各个英雄时间线、故事线都是对得上的,为了这个,还特意把国外队长冻起来好几十年,连女朋友都没了。

再看我们的封神系列,《哪吒》与《姜子牙》都有申公豹,那就不是一个人;时间线、故事线也都对不上;至于几个人物的互动,还停留在电影彩蛋。影迷想看哪吒,一进电影院就后悔了,大呼上了姜太公的钩。

制作方彩条屋也说了,当初两个项目是独立的。说白了,一开始就比较抠,哪吒制作成本才8000万,谁也没料到票房飚到50亿。这两部动画都打磨超过5年,等到后面想改,已经很难了。腰包鼓了,格局才能变大,才开始考虑电影宇宙。如果去年《哪吒》亏钱,故事得换个说法。

宣传片里有大圣与姜子牙、哪吒的互动,至于啥时候把大圣加进去,难说。或者,大圣单独打造X战警那样的、独立的西游宇宙。我觉得吧,真要比票房的话,大圣一人能封神。这些,都得等续集。

我们再深入一层,封神宇宙要像漫威宇宙那样打造成功的系列,保证中间不掉链子,离不开电影工业化。爆款电影有时候跟中彩票一样,工业化才能对电影的品质、营收进行有效的把控。

而工业化就是跑流程,运转的核心是制片人,国外的制片人权利很大,起到沟通投资人、导演、编剧、演员、工会的作用,一切向钱看。演员太贵,踢掉;导演不行,换掉;制片人不行,额,换掉。工业化的电影,是一群人生产出来的。

制片方对每个流程进行强力把控。从立项到上映,到周边产品的销售,像生产冰箱一样跑过去就是了。对每个细节的打磨过后,已经很少有电影爆雷。就拿终结者系列来说,导演不断在换,但观众一直买账。

中国商业电影还年轻,一个个坑踩过来的。前几年迷恋流量小生,一大半的成本都花在演员的脸上,赚个毛的钱。《大鱼海棠》算是“摸着宫崎骏过河”,成绩也还可以,但消费了太多情怀。有人评论“等了这么多年,结果是个三角故事”。国漫迷也是可怜,只要拍得不是太难看,他们就买票支持。但不能老消费情怀,制片方需要通过工业化保证动画电影质量。

而且相对于真人电影,动画电影更容易实现。不用担心演员片酬问题。它的角色就是一个个动画人物,制作方不用担心演员片酬、档期问题。更不用担心拍个5年,演员长大了。

而姜子牙作为封神系列,流程走得也算顺当。之前的《哪吒》,好多环节都是外包,导致成本高企。等到《姜子牙》制片方把几家特效企业给收购了,顺当了很多。

而工业化了,想要拍好一部电影,砸钱很关键。漫威宇宙花钱也是豪气。毕竟,如果给灭霸上五毛特效,会被观众拍伤。

作为封神系列的续篇,姜子牙的制作成本翻倍,但也就两亿。还不到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一个人的片酬。

花钱少是没办法,我们的电影工业链条还没打通。迪士尼的电影,票房利润仅占30%,而周边是大头,占70%。电影上映之前,纪念品就等着上架了。就算票房再差,加上周边,也能赚点。而且长远来看,手办、主题公园这些更能够源源不断创造利润。国内电影缺失了这一环,周边占比不到1成。比如哪吒,等到电影结束,周边产品还在设计。我朋友下单过后,等了两个月才收到,连拆包裹的心都没了。

这些痛点,导致制片方没看到钱之前,不敢冒险,怕投资人到门口拉横幅。姜子牙是一部成功的工业化作品,且票房超越疯狂动物城,是中国动画影史第二,赚几倍问题不大。还出境接了几个策划。好多人失望,是因为预期太高,毕竟比哪吒差远了。或者反过来,如果《姜子牙》在哪吒之前上映,估计评分会高很多。

打造封神宇宙系列的路很长,与漫威宇宙的差距也是全方位的,电影工业化也不可能一炮而就。但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孤立来看,得看它背靠的时代。现在为了文化输出,政策的支持力度更是空前,要不然,《药神》、《芳华》这些早就被毙掉了。以前有个段子,“建国以后不许成精”,狐狸精也不行。

中国经济崛起,必定让世界很不适应,商品输出、金融时尚的同时,还要文化输出来磨去对方的棱角。电影是重要的一环。回到开头那个话题,“是否为了众生,可以牺牲一人”。看惯了宫斗片,突然被问个这个,的确让人不适应。但中国电影的未来的格局会比这更大。

关键词: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