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一日,《青春变形计》上线Disney+平台,恰逢现在这部电影已经上线好久了,第一时间就通过某些不可描述的途径看完之后,为什么两个多星期之后才想起来发专栏呢,这都是有原因的,简单来说就是:懒。《青春变形记》是皮克斯工作室的又一部动画长片,还是一部以华裔为主角的电影,从去年放出第一支预告片的时候就关注了,毕竟,没有人能拒绝一只巨大的小熊猫。我也不想上钩,但是她真的太太太可爱了!!!
写在前面:up写的东西仅仅是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电影爱好者的一家之言,会对电影做一些小小的吐槽,不正规,不公正,如有有异议,那还是以你为准。
可可爱爱的小熊猫谁不爱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原计划在2021年暑期公映的电影,因为疫情一再跳票,最终选择放弃院线公映进而选择上线流媒体(虽然并不排除现在美国zzzq大环境下不希望对其他文化的正面刻画上院线传播……毕竟有丧气和永恒族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的案例了)这种环境下皮克斯一如既往带给我们惊喜。看见那个城堡了吗,看见了就是画面的保证,不缺钱儿~;看到那个跳跳灯了吗,看见了就是质量的保证!快去看就对了!绝对不亏。
回看近些年皮克斯的几部作品,《寻梦环游记》、《心灵奇旅》和《夏日友情天》,皮克斯在尝试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入故事背景,墨西哥的亡灵节,黑人与爵士乐,意大利的滨海小镇,这一次皮克斯则着手描绘了一个华裔女孩美美的故事,相应的片中融入了非常多的中国风元素,而且还不是西方眼中的刻板印象的中国风元素,这些元素真的给你一种家的感觉,祠堂,荷花,门口的两个小熊猫版石狮子等等等等。身为一个中国观众,我很难和亡灵节,爵士乐还有意大利滨海小镇共情,但是《青春变形记》里的中国元素一出来,瞬间就能get到并且会心一笑。这样的氛围得益于导演石之予本身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加拿大籍华裔女导演,至于主角会变成小熊猫的设定是不是有什么隐喻呢,导演表示,最开始没想那么多,我只是想在大荧幕上看点可爱的东西。感谢导演,导演万岁,导演yyds!
石导演万岁!
说回本作的主人公美美,电影一开始对于美美确实有些刻板印象的刻画,也只是浅尝辄止停留在玩梗的水平,并不会使人感觉到不适,比如数学很好、各科成绩都优秀还是个妈宝女,我虽然不太懂,不过看到有好多从小在国外成长的华裔表示很真实。本作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线就是围绕美美的成长,故事也很简单,很标准的青春片套路,引入故事背景->引出矛盾(母亲对美美生活的过度侵入)->引入解决矛盾的前提(美美的小熊猫之力觉醒)->矛盾激化(友情和家人,自我和约束)->引入一个更大的矛盾,转移矛盾主体(熊猫版哥斯拉出现)->解决当前矛盾。皮克斯一贯的作风,简单的故事,传达出不简单的情感。
这样的朋友请给我来一打
作为电影的一大卖点,当然就是这个巨巨巨巨巨巨可爱的小熊猫啦,没有人能拒绝这么可爱这么萌的东西,当时这部电影预告刚出的时候我就跟身边的人安利了,然后没几个人被我成功安利到……不过,电影上线后各种地方都能看到小熊猫表情包的身影额,人间真实了属于是,给我看着这个小熊猫再说一遍,你真的不心动吗?小熊猫的形象设计并不只是为了卖萌,本身也蕴含着多重隐喻,《青春变形记》的英文原名为《Turning Red》,直译过来就是变红,正对应了变成这个红白相间的小熊猫;红白的颜色设计也是中国和加拿大国旗的颜色,对应美美加拿大籍华裔的身份,是导演想表达美美是的两种不同文化诞生的产物;当然也可以对应着青春期的到来引发的一系列变化,红色本身就是一种很有冲击性富有激情的颜色,不和你我的青春期很相似吗。(在别的地方也看到过变红也可以指代女性的初潮,不过我是男生…不是太懂所以就此掠过)
这部电影描绘的青春感和青春期动态的心理变化是很打动我的,第一次发现自己喜欢别人的时候心里的那份悸动,当父母评价最好的朋友时的心里的酸楚却什么也不能说,谁没幻想过最好的朋友一直陪在自己身边呢。那时候,一边瞒着父母一边和三五好友偷偷跑去网吧打游戏(好孩子不要学),半夜会偷偷顶着小夜灯看小说,中二期还没过,总喜欢随波逐流。我怀念那个时候的青春期的自己,也会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固执幼稚感到害羞,因为和父母赌气干脆不吃晚饭让我做到了高中三年只长身高不长体重的壮举(好孩子不要学),可恶现在回想起来好羞耻…真希望可以一直保持住那种少年感啊。
回到电影本身,电影的高潮部分就是美美和母亲的和解,在竹林里美美看到了过去的母亲独自一人为伤害到了外婆哭泣,美美拉起了母亲,矛盾在此刻似乎和解了。最后,母亲和外婆等人和自己的小熊猫告别,美美则选择留下了自己的小熊猫,用剧中的人的话来说“这是美美自己的选择”。最后一刻,母亲其实想再挽留一下,让美美和自己一起走,但是美美没有这么做,在母亲离开后,美美也会不自觉的问新怡“我应该不会后悔的吧”。这一段的感情处理很细腻,也很真实,我很喜欢这一段,在做完重要的选择的时候,表现的很坚定,也会感到些许迷茫,会忍不住问自己“Am I right?”,什么?没想过?想想你填报高考志愿表的时候的心情再说一次?这里基本没有出现什么违和感,人物的行为逻辑没有跳脱出本身的框架,这就是一个过度关心女儿的妈妈和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能做出来的事,很舒服,很自然。
The farther you go,the prider I"ll be。
太真实了
最后这一段,其实给了我蛮多思考的,母亲最后一刻来挽留美美请求她和自己一起走的时候,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是更倾向于美美会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小熊猫,为爱选择克制,为家庭做出适当的牺牲。但是美美并没有这么做,现在想想不这么做才是电影一直以来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从一开始电影就告诉我们,家庭很重要,但也请不要忘了尊重自己。这里插一嘴,导演用了两种颜色作为主色调,美美的“红”和妈妈的“绿”,红色调暗指美美的自我,绿色调则暗指妈妈对美美世界的过渡侵入,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
红绿色调之间的冲突
那么?为什么我会希望美美跟着妈妈一起走呢?又把电影看了几遍之后,我觉得可能是我没能跳出家庭和自我的这个怪圈,潜意识里我会觉得为了家庭做出适当的牺牲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从小到大没少听过“都是为你好”、“不能这么自私要为家里人着想”、“当初我也是为了这个家放弃了啥啥啥”,久而久之,自我的意识被生活打压,总有人视图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对的,渐渐的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可能已经忘怎么尊重自己了。但是,电影想表达的就是要学会尊重自己,不要为自己的不同而感到丢人,因为越抗拒,越痛苦,把自己藏得太深,会连自己都找不到的。
我很喜欢皮克斯带给我的这种童话般的感觉,因为现实中的父母,青春期,朋友间的关系不可能像电影一样简单,很多秘密还是只能自己一个人背负,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把这些电影重新翻出来看一遍,然后带着整理好的心情重新回到生活中。毕竟,现实可不是童话,它可不会为你慢下脚步。
(突发奇想,如果按照以往皮克斯“总动员”式的命名风格,这个是不是该叫《小熊猫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