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有三只最著名的熊:帕丁顿熊、泰迪熊和维尼熊。
(资料图)
其中《帕丁顿熊》是一个温暖了半个世纪的童话,后被重新演绎成一个有智慧的真人动画片,也是成功的伦敦形象宣传片。帕丁顿熊的原型是秘鲁的“眼镜熊”(已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也叫做“安迪斯熊”,是国外作家迈克尔·邦德所创造。
当然帕丁顿熊不仅仅是珍稀动物,《帕丁顿熊》这部电影还浓缩了国外伦敦的景观和人文介绍。作为一部儿童电影,它不仅制作精良用心,还能看出许多深度……国外导演保罗·金执导拍摄的《帕丁顿熊》是一部制作精良、内涵丰富的“合家欢”电影,即适合成人陪同儿童共同观看的影片,为同时顾及成人和儿童的观赏需求,影片中呈现两种叙述视角,即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
《帕丁顿熊》仅第一部就以5500万美元的成本,收回了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2017年5月,《帕丁顿熊2》开始在中国上映,再度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最终收获2.06亿票房。
成长主题诠释
这毕竟是一部儿童电影,受众群多为儿童,所以影片中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电影中毛茸茸的可爱小熊帕丁顿其实就是一个初涉人世的天真儿童,在成人世界里跌跌撞撞地学习各种规则、秩序,最终被成人社会所接纳。
原著《一只叫帕丁顿的熊》由迈克尔·邦德创作。
作家的灵感来源是在1956年5月24日路过伦敦帕丁顿车站附近的一家商店,他看见货架上仅剩一只玩具熊。当时觉得这孤单的熊非常可怜,于是他就买下来了,并作为送给妻子的礼物。因为过于关注这只熊,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后来他又看见新闻纪录片中,很多孩子因为战争而离开了伦敦,这些孩子在车站时都会在脖子上挂一个牌子,行李箱上也会放一些物品。
邦德就将这个形象应用到帕丁顿熊身上,帕丁顿熊身穿连帽厚呢大衣,头顶旧帽子,脚穿威灵顿长筒靴,旁边带一旧皮箱,箱里面装他认为最重要的物品。
本来他笔下的帕丁顿熊是来自非洲,束手无措非洲没有熊,最后作者改成了秘鲁,那里正是眼镜熊的栖息地,在导演的两部电影中,也忠于原文,将帕丁顿熊的生活空间从秘鲁的丛林跨度到国外伦敦两个地方,小熊的身世,电影并没有过多的介绍,甚至他之前的名字,原生家庭怎么样都是一个谜,非常的神秘。
在来到伦敦之后,从原始森林到文明社会的转变之前,他只是从抚养他的叔叔、婶婶那里间接学习了一点成人世界里的规矩,当然也有他自己的理解,不过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纸上谈兵,所以当他步入社会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必定会让他碰壁,产生种种不适应和不被成人社会所接纳的沮丧,这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
帕丁顿熊的脖子上一直挂着“请求收养”的牌子,他默默的坐在失物招领处,预示着一个刚刚进入社会的儿童急切地渴望被成人社会接纳,在人来人往的车站,帕丁顿熊依照学习来的经验向人们打招呼、脱帽致敬,但成人世界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热情,他体会到的只有冷漠和匆匆而过的无视……
电影以一个俯拍镜头——矮小的、被挤得跌跌撞撞的帕丁顿,拥挤的、脚步匆忙的人群——来凸显他的孤独和弱小……
到伦敦以后,繁华的伦敦城,钢索塔桥、大笨钟、双层红色巴士和黑色老式出租车都让帕丁顿熊觉得自己很渺小,这种心情就像移民一样,陌生而未知的地方,会让他的心理产生恐惧感,但是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又不得不走进一个陌生的世界。
但是他也一直记得婶婶说过的话:假设你善待他人,世界则会变得更好。
因此在伦敦,帕丁顿熊也是尽最大的努力找寻家的感觉,幸运的是新家很喜欢他,还给了他帕丁顿这个名字,新的家庭,新的生活,导致小熊身份的改变,也是成长的过程。从《帕丁顿熊》到《帕丁顿熊2》,贯穿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就是小熊如何成功地融入到布朗先生的家庭中。
不过在《帕丁顿熊》中这一线索主要集中在“想要有个家”,而在《帕丁顿2》中则体现在“相爱一家人”。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就是拍摄给儿童看的,但大部分成年人看过之后也会从中感受到一些道理,甚至会有冲动也想要养一只小熊。
社会文化对小熊的改变,从赋予他名字开始,在神秘的丛林,小熊有自己的名字,那是野性的代表,在进入现代文明之后,他有了“帕丁顿”这个名字,意味着他告别了自己野性历史,姓名是一个人的符号标志。
最后小熊和布朗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对小熊从排斥到真心接纳的布朗先生说:“每个家庭都应该有只熊”,最终被成人社会接纳的帕丁顿感叹:“这就是家。”
一部旅游宣传片该有的样子
电影中的景色剪辑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部伦敦的城市宣传片。
一栋栋英伦式的房子、英式装潢,方方面面,到处都是英伦风,一家人的穿着也非常英伦,你所能想象到的一切都象征着伦敦。英式文化,并不仅仅体现在大本钟、圣保罗大教堂、特拉法加广场,以及红色的电话亭和双层巴士等元素上,也在人物亦庄亦谐,对传统既充满肯定,又不乏自我嘲弄的言行举止上。
在电影中,国外人保守、守旧,努力维持现状的心态显而易见。
国外人不会承认他们缺乏美与艺术,虽然他们经常会被嘲笑,与其说这是一部旅游宣传片,不如说这是对于今天城市的一个合理的诠释,小熊来到城市,发现人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优雅有礼貌,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总是觉得自己和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影片没有生硬的表现出这一点,只是潜移默化的传递, 这其实不只是一只熊的心理,而是折射出一个外乡人的心理。
这种心理包含两个对立面,一个是出于单纯和无知者无畏的勇敢,另一个是孤独带来的自卑。我们还能从这个外乡人身上看到执着,坚强和善良。
这种人与人的隔阂是可以消除的,同家庭走向和谐、爱克服一切困难。
同样是打造熊形象,相对于国外的《泰迪熊》系列,国外的《倒霉熊》系列,乃至中国的《熊出没》系列,《帕丁顿熊》与本国文化的捆绑,在价值观和文化输出上的主观意愿无疑是更为明显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部影片呢?
文原创,图网络